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学院概况组织机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学生工作就业创业校友之家
 
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教学动态>>正文

应用经济学2021年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  2025-03-16 


授权学科(类别)

名称:应用经济学

代码:0202

授权级别:硕士

2022年2月25 日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研究方向、培养方向、师资队伍、培养条件等。

2021年应用经济学硕士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以本为本、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经济学理论素养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实践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专注资源型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三大优势方向,凝聚师资,提升质量,有力支撑山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师范特色明显,省内拔尖、国内一流的经济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掌握应用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经济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应用经济学相应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应用经济学各方向的交叉学科知识和前沿知识;并会创新性地运用相关领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有从事应用经济学相关行业工作的能力。有运用经济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

(二)研究方向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研究方向有:

1.国际贸易学

该方向的特色研究领域有服务贸易外包研究、FDI溢出效应研究等,其中,服务贸易外包研究已形成特色,在国内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位点教师在国内比较早(1997年)地开始了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研究,一直跟踪学术前沿和实践需求,研究课题不断涌现,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并与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Carton University等国际贸易和投资研究重地展开了实质性的科研教学合作。

2.区域经济学

该方向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早在1992年,我校就致力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2003年获得区域经济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该方向聚焦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域、山西区域进行了一系列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的探索研究。同时,研究人员在沿黄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实践中做了大量评估、规划编制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该方向拥有鲜明区域特色。

3.劳动经济学

该方向主要聚焦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供给需求矛盾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围绕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就业、工资、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等问题展开研究,目前形成了特色主要是使用社会网络等理论与方法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等问题

4.金融学

该方向一直致力于金融发展、金融史与风险管理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郭根龙教授、董孝伍副教授、张百顺副教授为主要骨干的研究团队。研究聚焦银行业行业协会的历史与逻辑、山西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控制对中国银行业资产选择、农村金融发展等问题。在银行业行业协会的历史发展、山西省金融监管、金融与发展关系研究中有较好的研究特色。

5.产业经济学

该方向拥有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产业转型与升级研究中心”,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在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支持下,该方向研究人员围绕山西省涉煤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制造业升级、产业化扶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得到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区域和时代研究特色。

(三)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64 人,其中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2人(郭根龙教授和邰秀军教授),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

(四)培养条件

遵循“厚德、博识、强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实行经济管理综合基础技能训练,重视实践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按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的模式。实行课题带动,面向地方实践,规范化训练的模式。在大概率(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誉鼎合咨询有限公司、山西临汾市政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共大宁县委组织部和阳城县财政局等工商金融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现有经济计量分析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实验室4个实验室,国泰安数据库,设立了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经费及导师科研资助政策、学术沙龙等支持性政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与地区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积极邀请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生参加聆听与研讨,充分满足了学科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要求。

(五)培养方式

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研讨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前沿文献研读+学术交流+课题参与”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每周通过“1精2泛”的形式阅读前沿文献,并就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写作规范等展开讨论。

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条件建设(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工作、招生与培养等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制度建设

1、制定实施《经济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经济学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开辟“高层次人才引领+师资素质全面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模式。

2、建立竞争性激励机制,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交流进修。

3、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高级职称教师点对点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4、经常性开展教学观摩与竞赛,形成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

(二)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引进2名博士教师,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教师团队获批山西省“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计划骨干创新团队。

3.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晋升高级职称1人。

4.省级一流认定课程1门,校级优质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

5.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1人。

(三)培养条件建设

1.聚焦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山西转型实践需要,与时俱进,整合师资,在原五个二级学科之下,形成贫困治理与共同富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金融政策评价与创新等优势、特色方向,各方向相互交叉,互为支撑,互动发展。

2.原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进一步释放科研育人功效;新成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行业青年人才培养基地等省级科研基地2个;与地方政府等主体合建各类产教融合基地10余家。

3.与大概率(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誉鼎合咨询有限公司、山西临汾市政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共大宁县委组织部和阳城县财政局等工商金融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

(四)科学研究工作

1.重视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申报,2021年学科点申报国家级(含教育部)课题1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项,省级课题立项9项,到校科研经费43.1万。

2.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向社会服务的应用转化。2021年围绕地方战略发展方向,立足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需求,聚焦区域重大社会经济问题,探索前沿,引领实践,推动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持6项社会服务项目,到校经费75.35万,形成了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绩效评估的社会服务框架。

3.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大幅度增加,2021年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特级论文1篇,IB级论文1篇,IC级论文3篇。

4.受邀为地方政府官员讲学,深入企业、社区举办政策解读、专业培训等能力建设和科普讲座,为其拓展思路,对基层政府官员及各市场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招生与培养工作

1.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容

全面明确教学大纲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质量标准,学生、专业、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全方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健全教学质量监督运行机制

通过日常教学秩序检查、学期教学大检查、领导与教指委听课制度、学生评教等形式,全过程教学监控,形成本科教学工作反馈机制,构建了由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督导监控和专项评估监控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教学质量改进途径与效果评价

定期开展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的教研活动。严格执行“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评价、教师评价”的全面评价与反馈制度;严格教学任务,考试命题规范;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毕业生质量和合作评价反馈。

4.发挥第二课堂体系育人功能

与校外机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设立实践基地。在大概率(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誉鼎合咨询有限公司、山西临汾市政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共大宁县委组织部和阳城县财政局等工商金融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

(六)师德师风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本学科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及《经济与管理学院师德师风考核办法》等制度规定,保障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一,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建立了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制度,教师节茶话会制度,引导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第二,坚持多元宣传,发挥院领导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邀请专家、典型和一线优秀教师,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宣讲;利用走廊文化、微信网页等载体形式,开展微提醒、微举措和微活动,营造师德师风建设良好氛围。

第三,优化考核奖惩,不断完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加大教师自评比重,将师德师风表现设为同等条件下评奖评优、晋升遴选优先考虑条件。同时,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发挥制度激励约束作用。

第四,常态监督检查,设置“师德师风意见信箱(电子)”,防止师德师风失范行为。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中正高级教授和领军人才的数量较少2021年仅新增副高级职称导师1人。

2.招生规模较小。2021年在校生规模为35人,2021年新招生在2个,而且生源集中于二本院校,最终录取的学生中调剂生比重较大。

3.学科方向较为分散,学科优势不够明显,方向过多,有的学科方向骨干教师科研成果较弱。同时科研力量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研究不聚焦,高水平成果较少,未能形成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

4.社会服务项目主持项目偏少。2021年社会服务项目或课题主持人主要集中于5位老师,其他老师多是项目参与者。

总之,应用经济学硕士点不论在人才引进和招生规模上都受到了许多限制。由于缺少领军人才,科研项目和梯队建设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 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1.总体思路:一个统领,两条主线,三个根本,六项改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建设一流专业为统领,把握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两条主线,抓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三个根本任务,实施教学组织改革、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六项改革。锻造一流师资队伍,打造一流课程体系,建成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学生。

2.主要举措:围绕经济学教育重点环节全方位提升

1)党建引领、制度保障,优化基层教学组织体系

强化党建引领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加强制度和经费保障,推动教学组织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探索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的交流机制,不断提升教研效率,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分类锻造、教研融合,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通过领军人才支撑带动、培育与引进并重、分类与激励并用的方式,着力打造教学和科研两类团队,不断优化科研队伍,推进两类团队以课程组为单位,以优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开展协作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3)内涵建设、开放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不断改进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继续探索课程模块化协同发展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学术开放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4)专注优势、突出特色,支撑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发挥我专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绿色低碳领域的研究专长,立足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黄土高原山区乡村振兴、黄河中游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中西部发展急需破解的问题,开展面向实践重大需求的教学科研活动,推动推进经济学专业建设与支撑中西部高质量发展。

五、 其他说明


关闭窗口

 

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204      邮箱:sxsfjgxy@163.com